山东能源付村煤业设备制修厂千斤顶维修班:矿山“顶梁柱” 撑起一片“安全天”

在年终有限的时间内,维修5000余颗千斤顶似乎“不可能”。但他们坚持与时间、工期赛跑,拼尽全力想要把“不可能”变为现实。

于是,自矿井决战年终“接续战”打响之日起,他们就开启了“白+黑、5+2”战斗模式,这就是山东能源付村煤业设备制修厂千斤顶维修班。
然而,将“不可能”变为现实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,在其背后,又有哪些动人的奋斗故事?现在,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支超强“战队”。
在矿井需要时,“出战”
在煤矿,千斤顶是一个庞大的“家族”,无论采煤、打掘进都不离不开它们,单单采煤工作面液压支架上,就有立柱、平衡千斤顶、伸缩千斤顶等16种千斤顶,再看掘进迎头的综掘机上,又是回转油缸、又是后支撑油缸等,随处可见“千斤顶家族”的身影。
“千斤顶在矿井生产离不开的‘顶梁柱’,对维修工作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。”设备制修厂副厂长魏韬告诉笔者,千斤顶维修不仅对乳化液配比浓度要求高,而且对缸筒内孔的精密度、活塞杆的光洁度、缸筒的粗糙度等都要求很高。
特别是年终决战的关键时期,要保证两个不同采区的63上02和103下11两个工作面的安装,需维修5000余棵各类千斤顶,且大部分千斤顶都是从各兄弟单位东拼西凑“集结”而来,规格、型号,设备状态参差不齐,维修数量之多、维修难度之大,创历年之最。

紧要关头看担当,该出手时就要出手。急难险重任务面前,他们闻令而动,积极应战,从原来一个大班组织维修,到现在一天24小时、一周七天、3个班马不停蹄、火力全开,全面打响决战年终千斤顶维修攻坚战。
以奋斗的姿态,“攻坚”
一个班人均平均走1.3万步,在千斤顶拆解、珩磨、清缸、抛丸、组装、试压等工作现场,处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。据了解,千斤顶维修是一项系统工程,一环扣一环,一个工序连着一个工序,每道工序都面临着诸多考验,该班22名员工团结协作,以奋斗的姿态,攻坚、“打怪”。
“第一关拆解就是个大难题,我们必须要将每一颗千斤顶拆解到最小单元。就拿立柱来说吧,一棵立柱高2.2米,重1.5吨,且有的锈蚀、变形很严重,拆解相当困难。”千斤顶维修班班长朱世琛说。
困难面前,他们不惧挑战,一棵千斤顶一棵千斤顶、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拆解,一天最多拆解达90余棵千斤顶。
“看,活柱与中缸之间、中缸与外缸之间的间隙精密度要求非常高,我们拆解、维修、再组装,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。”在立柱维修区,支架维修多面手宗兆元正和工友们组装着中缸与外缸,他们全神贯注、一丝不苟,确保维修合格率达100%。

不仅如此,对外缸内壁进行珩磨也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“细发活”,通过珩磨修复内壁,去掉锈蚀伤,千斤顶才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,在百米井下重新上岗。
负责珩磨工作的种衍茹告诉笔者,从事此项工作的都是女职工,她们一站就是一个班,由于工期紧、任务重,她们尽量减少喝水及休息时间,工作效率大大提高,从一个班最多珩磨10颗千斤顶到如今27棵,为后序组装、试压等工作赢得了主动。

正是这样全班一盘棋,全力保接续,他们从原来一天维修4颗立柱及其他各类千斤顶14颗,到现在一天维修10颗立柱,再加上其他各类千斤顶共计70颗,“战力值”直接拉满,用真抓实干交出了一份年终决战的优异答卷。
采访手记:
“师傅,能耽误您几分钟,为您拍几张照片吗?”
“不好意思,现在这几棵千斤顶急等着下井……”
采访过程中,笔者想为他们拍几张照片,他们因工作繁忙而婉绝,笔者不忍心再打扰他们,只在不远处记录下他们决战年终的最美奋斗姿态!
都说班组是矿井最强的“战斗堡垒”,有着像他们这样坚强的战斗堡垒冲锋在前,保接续、保大局,矿井年终决战就一定会取得全面胜利!
他们维修的千斤顶被誉为采煤工作面的“顶梁柱”,关键时期,他们何尝不是矿山的“顶梁柱”,为安全生产撑起一方“晴空”! 

相关产品

评论